主持人:近期,民政局在社区治理、民生保障等推进集美区社会治理现代化进行诸多了探索,请您介绍一下,取得了哪些成效?
(资料图)
王燕群:在社区治理方面,我们首先是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优化设置社区网格743个,不断推动治理力量下沉;依托区党校设立村居治理人培训基地,对村居“两委”和网格员实行全员轮训,累计培训3000多人次;其次,是完善近邻服务模式,社区治理精细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断将治理触角延伸至网格(小区),重点打造服务阵地39个、组建服务队145支、打造议事协商平台83个,激发社区民主协商动能,打通服务居民“最后100米”。此外,推动社区减负增效,出台落实社区职责清单化管理、推行小区近邻公约、设立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小区治理小额以奖代补等制度4项;率先全市推动并基本完成“村改居”社区转型为城市社区工作。
在养老服务方面,不断完善多层次养老体系建设,优化居家养老,打造15分钟养老圈,强化养老技能型人才培养。招标引入养老服务运营机构参与运营村居养老服务设施,规范“六助”服务标准体系,建立第三方季度评估机制,打造一村(居)多点的活动开展模式,累计开展活动2700多场次、提供居家上门“六助”服务超1.6万人次;试点推动家庭养老床位工作,建成293张养老床位;优选11名养老护理员参加市级竞赛,累计培训260人次,其中获技能提升奖补1人、入职奖补5人、租房补贴4人,兑现奖补近12万元。
在民生保障方面,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采取“线上监测预警+线下走访摸排”方式,做到全面排查、不漏一人,2022年新增低保对象158户222人,低保扩面率10.7%,连续三年位居厦门市第一;坚持市、区、镇(街)三级社会救助疑难案例研判制度,“一事一议”解决基层疑难案例51例,形成案例工作法,获得福建省民政厅肯定并在厦门全市推广。
厦门市集美区民政局局长王燕群做客人民网演播室。人民网 兰志飞摄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了社区治理水平精细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集美区民政局有哪些代表性案例?
王燕群:近年来,集美区通过抓实顶层设计、扩大组织覆盖、强化队伍建设、凝聚党群合力、完善制度保障,不断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探索了一些典型经验。
例如,龙山社区的高铁阳光花园是铁路职工居住小区,该小区积极探索构建“五邻共治”小区治理工作法,即从“机制邻定”“矛盾邻解”“难题邻管”“服务邻选”“成果邻享”等5方面精准构建小区治理的工作内核,并推动建立了“双网五级联动”工作机制,成立了老铁代言人小分队等7支志愿者小分队,发挥云姐暖心工作站、云哥老铁服务站和云上红色广播站“三云”平台的调解教育功能,调解邻里之间的纠纷11起。
还有宁宝社区的宁宝世家小区,打造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红色业委会、物业三方联动的“三驾马车”治理模式,与13家共建单位、社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实现对专业人员、资金、场所统筹利用,建立了15项“资源清单”和13项“认领清单”,形成“善邻志家”资源库。通过“三色花”志愿服务队、3辆直通车、“红姐帮帮团”等特色品牌,常态化服务小区居民,开展文明安全巡查,及时发现处置安全隐患30余处。
厦门市集美区民政局局长王燕群接受人民网专访。人民网 兰志飞摄
主持人: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根本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集美区民政局接下来还有哪些规划?
王燕群:第一,要建强工作队伍,依托村(社区)治理人才培训基地分级分层抓好社区工作者和村“两委”能力提升培训,推动派员到岛内先进社区挂职锻炼,实现全员轮训;健全岗位分类考核激励机制,优化考核结果运用;创新开展社区工作站其他工作人员晋升考试,拓展晋升空间;及时补充缺额的网格员。
第二,搭建自治平台,推进“1+1+1”多元参与治理机制实践创新,形成以网格员为主力军,高校、企业、热心群众共同参与的网格治理格局;举办治理能力大比武、社区治理微论坛等活动;发挥房东协会作用,推进城中村治理,加快外来人口的融合。
第三,打造治理特色,引入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在城中村社区试点“陪伴式”指导,依托台胞社工服务中心引导台青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培育社区治理品牌;优化村(社区)职责清单,严格准入制度;统一村(社区)挂牌数量、名称和样式;会同社治委办成立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网格化管理中心,构建“区、街、社区、网格”四级管理服务体系。
第四,强化未成年人关爱服务,加强困境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临时监护工作机制,实现所有镇(街)未保站全覆盖。
第五,打造更具温度的居家养老服务,居家上门服务内容及服务对象覆盖面双提升;开展老年人的助餐服务,提升特殊群体老人免费送餐服务。丰富社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提高志愿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