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栎阳城遗址,考古人员第一次大面积发掘出了战国中期秦国宫城遗址内的后宫生活区。(资料图片) ICphoto 供图
【资料图】
2月27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根据投票结果,22个项目入围终评,其中我省的陕西西安太平遗址、陕西旬邑西头遗址、陕西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三个项目入围。西安占两项。
太平遗址
为了解小麦东传路线提供明确证据
太平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太平村东侧,遗址周围地貌为河流冲积平原,地势开阔平坦。
据了解,太平遗址是斗门水库项目建设过程中新发现的古遗址。在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指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牵头,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组成太平遗址联合考古队,自2021年3月起,对太平遗址开展科学、系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截至目前,已完成50余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探,累计发掘面积4600平方米。
各类遗迹中浮选出大量的动植物遗存,表明太平遗址先民采取了种植、采集、家畜饲养、渔猎等多种生业模式,为了解先民对自然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变迁和人地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特别是小麦的发现,对于了解小麦东传路线提供了明确的证据。
太平遗址的文化内涵已经出现了以礼制为核心的早期文明特征,与周边同时期文化的密切联系表明太平遗址已经具备了中心性聚邑的地位,是四方文化交流的辐辏之地,奠定了关中盆地中部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都城文明的史前基础。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中国史前社会动荡整合的广阔背景下,在区域文化互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西头遗址
发现西周大型城址及储粮遗迹
西头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张洪镇原底社区西侧约1公里西头村,地处泾河东岸台塬边缘地带,距泾河约5千米。
1943年石璋如先生在泾河流域考古调查发现该遗址,称为“南头遗址”;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将该遗址称为“上西头遗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明确该遗址以商周时期遗存为主体。
2017年西北大学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详细调查与初步勘探,明确遗址分布范围和文化内涵,将新确认的遗址称为“西头遗址”。2018年-2022年由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对该遗址进行持续考古发掘工作,先后发掘南头、鱼嘴坡、尖子、上庙、斜圳五个地点,发现仰韶、龙山、先周、西周、汉唐等各时期遗存,共发掘灰坑650余座,墓葬140座,陶窑、房址、灰沟等各类遗迹40余个,出土陶器、铜器、骨器、石器千余件。该遗址的发掘为泾河流域先秦时期文化序列、区域聚落形态及周文化起源研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西头遗址是目前泾河流域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商周时期遗址,为区域考古研究打开了新局面;遗址发现西周时期大型城址,为王畿地区统治方式研究拓展了新路径;西周时期大型围沟墓地及高等级墓葬的发现,为揭示区域人群变迁及社会演进提供了新证据,对泾河流域聚落演进与商周社会变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寻找文献所记载西周“豳师”提供了重要线索。
秦汉栎阳城遗址
发现了2400多年前的“厕所”
秦汉栎阳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新兴、武屯街道。据文献记载,栎阳自秦献公二年迁都栎阳(前383年),到孝公十一年迁都咸阳为秦都34年,其间秦人再次开展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秦末楚汉,栎阳先为塞王司马欣之都,后为汉王刘邦之都。汉初刘邦先以栎阳为都,后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自栎阳徒长安”,栎阳是大汉王朝的第一个都城。
1980年-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在刘庆柱、李毓芳先生带领下对栎阳开展了为期两年的考古工作。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重启栎阳城考古,先后确定三座古城,确定三号古城的时代为战国中期至西汉前期,是文献所载秦汉为都时期的栎阳所在。
在西安市阎良区等各级地方政府支持下,从2018年开始在三号古城内开展较大面积发掘,2019-2020年发掘三号古城4号-9号建筑,将临近城内北墙的“后宫”区域进行较完整揭露。2021至2022年开展的栎阳城遗址三号古城3号、11号建筑的清理工作,第一次完整揭示出战国中期至西汉前期都城核心区重要建筑的平面形制,是战国秦汉考古的重要发现。在3号建筑台基中部偏西分布有一座半地下建筑,发现了2400多年前的“厕所”,并首次在秦汉都城附近发现了农业景观。
2019年以来在秦汉栎阳城遗址三号古城核心区宫殿建筑的大面积连续性考古发掘,是近年来我国战国中期列国都城核心建筑的重要发掘,对从战国中期延续到西汉初期的从王国到帝国时代主要核心建筑的特点、形制和演变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记者 杨明